博客 时事热点 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一起感受奋进力量

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一起感受奋进力量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编者按

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家教故事,到“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的家风家训,无不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和高尚的家国情怀。这些优良好家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今年我省组织开展“‘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深化“双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本版即日起刊发部分投稿作品,讲述好故事,展现好家风。

父亲的“红色脚印”

牛兰学

父亲离世已经9年,但仿佛还生活在我们身边。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们说,去爷爷的屋里拿个物件来。走进父亲曾经住过的房间,耳畔好像又响起父亲的声音: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对得起老百姓。

记得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一包用手绢精心包裹着的证件。最早的是1960年11月锦州铁路局发的工会会员证,照片上29岁的他英俊潇洒。最晚的是2008年县金凤市场颁发的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另外是一些布票、粮票等票证和几张几分钱的纸币,甚至还有自行车证件,差不多浓缩了他几十年的生活轨迹。

尤其是那张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是他一生获得的最后的荣誉,尽管在我看来它不过是一个小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可一定在父亲的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鲜红的证书像钥匙,打开了我对父亲的记忆闸门。

父亲的党龄长达半个世纪,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那时荣获先进称号会获得一张奖状,记得我家里的土墙上密密麻麻贴着父亲的许多奖状。可惜因为多次搬家,很多奖状都因为没有办法取下来而损毁,最终不知去向,唯有最后一份荣誉证书被珍藏下来。

父亲做会计五年左右,账目从没有出错。他常常守着算盘,一拨拉就是一个晚上,直到账目分毫不差。他常说,做人只能算计自己,不能算计别人。

不做会计后,他用一个小木箱保存这些账目长达十几年。只要有人查账,就打开账目让人查,让查账的人心服口服。“一年当会计,十年账要清。”

做生产队长、大队长时,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天刚明,他就早早起来敲钟,集合大家出工、分配活计,自己总挑一份最苦最累的活。每天收工回到家时,日头早已落了很久。他说,只有自己带头,才能管理别人。

在搞好农业的同时,父亲还谋划养鱼、种树、办砖瓦场等,带领村民致富,受到全村群众的赞誉。

我担任县里一家国企的厂长时,企业正值改革创新的关键期,原料价格疯涨,市场竞争激烈,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甚至没时间去看望父母。

忽然有一天,父亲从家骑车大老远找到我,听说我近期经常大吃大喝,他来看看有没有这事。我解释,近期客户业务较多,去饭店吃饭都带着自产酒,连包装都没有,算是工作餐,没有大吃大喝。父亲嘱咐,要“只为公家干事,不占公家便宜”。

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无怨无悔做了一名党员该做的事情,为孩子们做出了榜样。他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物品,只留下一串“红色脚印”,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的党龄已有38年,同样获得上百本先进荣誉证书。现在我也退休了,我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刘秀玲

自记事起,家中的堂屋正墙上就挂着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上面是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小楷,四幅一组,挂了很多年。

我不知道朱柏庐是谁,爸爸说,朱柏庐就是朱夫子,这几幅字是爷爷的朋友写的。

“哦,我明白了,朱柏庐是爷爷的朋友。”

“哈哈哈哈,我倒希望和朱柏庐做朋友,可惜不是一个时代啊!”爷爷的笑声从西屋传来。

小小的我被爷爷的笑给整懵了。爷爷平时都是严厉的,很少这样大笑。在我看来,“夫子”就是爷爷,爷爷就是“夫子”。因为,爷爷就是按照墙上的字来治家的。

在爷爷那里,只要你是家中一员,就绝不能睡懒觉、不干活,否则就要罚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要是挑食、不爱惜粮食,就要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好好学习呢,就背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现的频率最多,几乎伴随了我和姐姐的整个童年。

记得从能自己端住碗开始,我和姐姐就要自己盛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刘家不养闲人”“吃多少,盛多少,别眼大肚子小”“吃饭不准吧唧嘴”“饭粒掉桌子上,必须捡起来吃了”……这些是饭桌上的规矩,若有违反,即刻放下碗筷,站起来背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早饭通常有玉米粥,就是玉米粒磨成糁儿煮的粥,明明是黄色的,我们这里叫白粥。粥是烫烫的,得把碗转着圈儿吸溜着喝。可爷爷的规矩是:可以吸溜,但不允许发出声音,且要喝干喝净,见碗底的那种;也可以用汤勺,但勺子和碗接触不能发出声音。

吃饱喝足放下碗,若是不见碗底,奶奶会说:“赶紧喝完,那是福底儿,不让剩!”但这样的语气,说再多都不及爷爷的一个字——“背”!

真正体会到白粥的香甜,是在亲历了它的制作过程之后。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爷爷的另一条家规:地里种的玉米收回家来都不准动,晒干、脱粒、归仓之后是要卖钱的。要想磨点玉米糁贴个饼子或者熬个白粥啥的,要先去捡玉米。

每次收完玉米之后,奶奶、姐姐和我每人手拿个空化肥袋子就出发了。捡玉米的秘诀是穿上薄底鞋,从已经躺倒剥过的玉米秸上一脚一脚踩过去,总有“漏网之鱼”。硌脚的那一刻,猫下腰一摸,就是一个大玉米棒子。虽说已经入秋,“秋老虎”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随着化肥袋子里的玉米越来越多,肩上似有千斤重担,脸上的汗一点不比伏天少。

好不容易一步一挪将玉米背回了家,还得手动脱粒——戴上劳保手套,用手拧;拧得手肿了,再换改锥,把玉米竖起来,一手扶着、一手用改锥把玉米粒一趟趟撬下去。脱粒之后晒干,筛子筛去浮土,簸箕簸出杂物,装在袋子里,就可以背去村里唯一的磨坊了。一半磨成粗的,一半磨成细的,花上两元钱,一年的白粥终于有了着落。

经了这一遭,喝粥再不会剩碗底了,饭桌上背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30年后的今日,想像着阳光洒到儿时的小院,床铺已整理完毕,院子已打扫干净,花花草草带着深秋的露水,一切都是那样朝气蓬勃。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每人端一碗来之不易的白粥,静静喝着,筷子时不时伸向桌子中央的小咸菜,日子简单又美好。

(作者单位:保定市安国市实验中学)

坦荡做人天地宽

马 宏

矮我一头的寡母是个厉害角色。她的言传身教至今都在影响着我。

父亲早殁,母亲一边养鸡一边练摊,竭力供给我们不太逊于四邻的生活。

少时的我是母亲的好帮手,在家里砸豆饼拌鸡饲料喂鸡,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挂两个塑料编织筐,后架驮俩大铁筐,晃悠悠地去马坊市场卖鸡蛋。母亲养鸡,总坚持用最好的饲料,偷奸耍滑是被母亲不齿的。那豆饼纯到啥程度呢?我饿了就砸碎一块塞在嘴里充饥。

夏天卖冰糕,也卖山海关长城汽水。客人多给了钱,追出一里地也得塞回去,“不是自己的钱,一分都不能要”,这是母亲一遍遍在我耳边重复的。

后来我和妹妹相继工作了,日子一天天宽裕起来,母亲仍不愿闲着,去附近的厂子做饭十几年,就为了我们回家时吃一口她花自己的钱买的肉和菜。今年妹妹开了个民宿,年逾七十的母亲还想上阵。妹妹在餐厅门口给支起个摊位,20元一斤进的大樱桃,她记错了卖15元一斤,一斤赔5元钱。母亲终是老了。然而家庭聚餐,她发言依旧威严有加、掷地有声:“做买卖的,给我遵纪守法;上班的,尽职尽责;上学的,尊敬师长……咱活就活个心里踏实坦荡,吃得香睡得着!”

25年前,1998年,我就是被她这么念叨着,迈进了纪委的大门。其实,这份工作没有想象中风光。巴掌大的小岛,三拐两拐就能扯上关系。亲戚、同学、朋友……人情牵绊,都是考验。想秉持公心不徇私情,又想不伤人不被误解,常处两难境地。

在业务岗位时,我经手处理过很多违纪干部。与谈话对象的交锋、斗智斗勇,和战场无异。有上门送礼送物或托关系说情求放过一马的,不假思索推之门外。老母亲说了,人要活得踏实坦荡,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我在优化办工作9年,被调查人的不理解、辱骂、白眼,甚至威胁屡见不鲜。新买私家车那年,车子一个月7次被破坏,要么车灯被砸,要么车身被划,说不心疼那是假的,自己咬着牙摩挲车身,不声不响地开去修,对妻子只字不提。

我的右眼旁,有一条很长的疤。用妻子调侃的话说,我还险些成为“一只耳”。

那是2009年刚过完年,我被抽调到市纪委协助工作,和同事到县里明察暗访,双双遭遇车祸,我坐在副驾驶座,伤情更严重些。

中午出的事儿,傍晚等医生都处理妥当,我才给妻子打电话,轻描淡写地说撞了一下。妻子拿了几件换洗衣服推开病房的门,看见一个肿成猪头样的家伙戴着颈托、绑着绷带,一时愣怔在那儿。

在场的医生怕家属担心,连忙开玩笑化解,说这家伙缝合前一直在念叨:“会落疤不?给我缝平整点儿啊!还得找对象呢!”妻子愠怒:“合着还有啥想法?”紧张的气氛在玩笑声中过去了。

眼睛旁边缝合上了,耳朵豁开,也缝合上了。最要命的是我的老腰,落下了病根。曾经酷爱运动的我,因为时不时地腰疼,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胖子。

2015年,我转岗宣教,最初只有两个人,人员少任务重。8年多来,我们创新思路,打了不少漂亮仗。

2017年,市纪委曾收到一封来信,内容是来秦皇岛的游客在东山浴场遗失钱物,被我捡到物归原主。后来听人说我在纪委工作,特意写信致谢。这位游客说:“秦皇岛不仅沙滩美、环境美、风景美,人更美!”

其实,我是带孩子在海边玩耍恰巧碰见,无论哪个秦皇岛市民、哪个父亲都会这么做。对儿子,我想用一生的言传身教告诉他:“做人,要心地坦荡,有所恪守,有所坚持。”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纪委监委)

最是读书滋味长

王迎宾

知识改变命运。我的父亲来自农村,出身寒门,幼年丧父,靠着勤奋苦读成为一位学者。

书,给予父亲力量;读书,让他一路走来不畏艰难。

父亲对书有特殊的感情,买书、藏书、读书、写书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毫不犹豫地倾尽一个月工资。

“没有书籍的房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书在我们家有着特殊的待遇,我家的书房宽敞明亮,有藏书数千册。这些书是父母几十年积攒的宝贵财富,滋养了我的精神世界。

小时候,父亲就在住房并不宽裕的家里专门腾出一间作为书房。为了节约开支,父亲找木匠按照他的设计图纸定制了书橱。在那间简朴的书房里,往来的文人墨客、亲朋挚友泼墨挥毫、谈笑风生,虽没有茂林修竹之美,却洋溢着正义和美好、激情和充实。我儿时的暑假,几乎就是在那间书房中度过的。

我们家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就连餐桌边每周都贴一首古诗或一则古代文化常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姐妹仨各自成家后得到传承,现在我们依然用自家人的诗抄书法作品装点餐桌,精神和美食兼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父亲长期坚持读书,谈吐气质自然大不一样,在我们姐妹仨的心目中,父亲就是温文尔雅的“高富帅老爸”。父亲一直坚持着读书的好习惯,而努力工作自然成了学以致用的逻辑延伸。在我印象里,父亲是一位勤奋的作者,经常挑灯夜战,熬夜读书写作。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几十万字的作品,都是他趴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出来的,写一遍,改几遍,再誊写。至今我都记得,当年父亲在收到周谷城老先生有关编译《贞观政要注译》的信函时,在灯下逐字逐句斟酌的样子;记得父亲编写的《五千年演义》被读者在《光明日报》写文章赞赏时,感慨“还有许多不足”谦逊的样子;记得父亲起草大会文稿时一丝不苟、秉烛达旦的样子……

读书增长学识,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父亲读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胸怀国家,一辈子不曾停歇读书学习,不曾放弃辛劳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晚年父亲患病期间,慎独而自制,拒绝一切浪费时间精力的东西。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他每日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写字,笔耕不辍,那种毅力非常人能想象。父亲留下来大量宝贵的练字手稿,其中有写给亲朋好友的,有写给家人的,还有写给自己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是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儿女的叮咛、对孙辈的期望、对朋友的祝福。

父亲的勤奋苦读、浩然正气和超人毅力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大学毕业后,我走上工作岗位,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知识。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专业书籍,常年订阅《新华文摘》《求是》等刊物,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尽职做好担当之务。

“耕读传家远,书香继世长”,人生该有的书中全都有。我生在读书人家,我的人生就应该伴有书香,只有读足够多的书,懂得足够多的道理,才能够谦逊豁达、满怀仁爱,不断超越自己,向着理想不断迈进。

(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经济研究处)

父亲的手

张 娟

最近在读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其中的好家风令我感动,尤其是大三线建设工人周志刚伟岸的父亲形象,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父亲。

每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品质言行。我家的家训是“厚德载福,天道酬勤”八个字。

家庭恩赐我最多的,便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长大后脑海中还时常浮现父亲粗糙的双手。

“奋发奋斗奋进”是父亲一辈子的人生底色。他七岁时,我的奶奶因劳累过度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少年时就不得不去捡煤核儿,跟着师傅学磨刀、磨剪子,还做过木匠活儿。父亲辍学早,没什么文化,但苦难不能阻挡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父亲努力向前奔跑。

20世纪90年代,父亲从邯郸市第三塑料厂下岗,开始自谋出路。他修过自行车,配过钥匙,焊制过防盗窗、安全门,劳动人民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记得儿时的冬天特别冷,风总是呼呼地刮。那时骑车上下学的我,都会被父亲包裹得严严实实,手套与帽子一个都不少。但是在户外工作的父亲从来不戴手套,因为戴上手套会影响到他的工作质量与进度,所以每到数九寒天,他的手上便冻出一道道红色血痕。父亲发现我眼含泪水,轻声安慰说:“闺女别难过,爸一点儿都不疼,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心里踏实。你一定要争气,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家庭、对咱家乡有用的人。”天虽寒冷,但父亲那颗积极向上的心如冬日里的暖阳,照得我热乎乎的,他的谆谆教诲至今仍时常回荡于我的耳畔。

父亲的手特别灵巧,不管做什么都努力做到最好。没有学过绘图的他,在36岁那年勇敢拿起铅笔头儿,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经过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他焊制出的防盗窗、安全门,不仅结实耐用,花型也美观大方。因此,他的小生意日渐红火,回头客日益增多,有的顾客还成了朋友,帮着介绍新业务。

父亲的业务越忙,他的手就愈发粗糙,尤其在干燥的北方,仿佛总是长着一层薄薄的刺,摸起来会扎人。

因为父亲的不懈努力,家里的日子越过越殷实。20世纪90年代,家里就购置了窗式空调机,在炎炎夏日给我们的小家送来清凉与舒爽,让一家老小开心不已;松下牌黑白小电视,也被父亲换成了牡丹牌大彩电,一到暑假我和弟弟就会守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吃着雪糕,观看电视剧里的“许仙与白娘子”。父亲呢,却还在烈日下汗流浃背,拿着电焊枪,为我们的小家不断辛劳工作。

1997年,我读高中一年级,迷上了计算机。父亲看出了我的小心思。有一天放学回家,一台价格过万的联想牌计算机陡然跃入我的眼中。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一万多元或许是一个家庭的年收入!

转眼间,我已42岁,父亲也年逾花甲。踏入不惑之年的我,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自己从没想过的好日子。如今,父亲退休在家,静享含饴弄孙之乐,他的手亦红润细腻了许多。父亲用他那双勤劳的手始终在默默践行、弘扬劳动精神,教育激励他的儿女不断奋勇向前。

(作者单位:省新闻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两代人的坚守

许婷婷

我家的相册里夹着一张黑白照片,是父亲当年下乡时拍的一张合影,一晃47年过去,父亲每每拿起这张照片来追忆往事,都会热泪盈眶。

“那个时候大家一起栽稻子、割稻子,我学会不少农活,增长了许多见识。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也不觉得累,还是年轻啊!”当时父亲身体不好,干活总落后,一个集体户的人就互相帮衬,热火朝天地干活、挣工分。东北农村的冬天异常寒冷难挨,晚上睡觉眉毛都会结霜,还得戴着厚厚的棉帽子。大家挤在一铺炕上,互相依偎取暖,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段既艰苦又难忘的岁月让父亲更珍惜生活。

父亲在铁路上工作了40余载,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铁路事业。小时候,父亲让我考铁路学院,将来接他的班,那时的我年幼无知,立志长大以后要干大事儿,对于铁路工作不屑一顾,认为太平凡、枯燥。可父亲告诉我,守护道口,岗位虽平凡,但责任重大,只有坚守岗位才能保障运输安全。

有一天,铁路线上发生了惊险一幕,一位聋哑老婆婆背着一岁的孩子横穿铁路,全然不顾列车正行驶过来。父亲不顾个人安危,飞奔向铁轨,奋力救下了老人和孩子,几秒后列车呼啸而过。从那以后,每次父亲离开家门奔赴岗位,母亲都会站在窗边目送他远去的背影,祈祷他平安回家。我似乎读懂了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再平凡的岗位,也要有人坚守。

现在,我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继承了他严谨治事、忠诚务实的精神和职业操守。我深知“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为了保证廉洁文化教室的设计效果,赶上施工进度,我在医院住院期间,左手输液,右手修改展厅文字,跟设计公司反复沟通校对。孩子生病住院期间,为了赶一篇专访稿件,我在两天两夜没合眼的情况下,开车从海港区到北戴河区采访。路上太困,我差点睡着,实在睁不开眼,就把车停到路边,睡了20分钟再继续前行。

父亲,女儿没有给您丢脸,恪尽职守,坚守岗位,我做到了。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亲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总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跟我分享人生的感悟,传授我人生的经验,为我指明人生的航向。父亲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让我能够坦然面对和勇敢接受一切难题,也让我精神上踏实富足。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纪委监委)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516.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