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把老屋存在村庄

把老屋存在村庄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王祎

山连着山,山叠着山,褶皱在崇山峻岭的龙潭坪村,有一栋土墙瓦房在四周洋楼的点缀下有点另类。

土房木门木窗,漆的桐油,油润闪光;墙身“皮肤”灰白相间,清新悦目;四周花团锦簇,院坝干干净净。

按照常理,修葺一新的房子肯定有人常住。可是人去楼空,唯有春节时才有缕缕炊烟从屋顶上缭绕,添加了几分山乡的生气。

房栋的主人叫坤哥,干贩运活儿,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0年前,坤哥三十挂零。在十口之家中是劳动力骨干。添人不添菜,最多添双筷。坤哥得了宝娃,升级为父亲后,渐渐感到家大口阔,入不敷出,远远不是那种添双筷的省事。困难,困难,困在屋里难;出路,出路,出门才有出路。坤哥惜钱,天没开亮就步行,在当时的沙镇溪工商所办理了农副产品贩运的个体营业执照。96公里的里程,坤歌两头摸黑,夜里才回家,走了整整的一天。

贩运生意有点小本钱也可以开张。初始,坤哥小打小闹,背着竹篓,手提篾筐,串户收鸡蛋。都是关门不见开门见的乡亲,收货时他不还价,只要不太离谱,卖主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到集镇买货时,坤歌特别会侃,爱笑的他,每次生意不错,货销得快,价卖得好。

贩鸡蛋、贩土豆、贩玉米;跑短途、跑商户、跑季节,坤哥衣兜里鼓了起来,日有进账,家里生活进步了,其乐融融,邻居不时说道:“坤哥的家是村里最甜蜜的一家!”

无商不活。尝到生意的甜头后,坤哥劲头子更足了。他收购的网撒得更开了,经营范围跨界过线到巴东、长阳。经营品种不“单打一”,猪、羊、牛也照收不误,

坤哥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花,生意对他来说每天都珍贵、每天都忙碌。

多钱善贾,长袖善舞。手里有钱了,坤哥更想见多识广,这次装载的一大卡车辣椒番茄没有去宜昌,而是直达武汉市。市场行情如猴儿的脸说变就变,几天前价格还蛮好,可坤哥货进场后行情陡跌。俗话说,骏马赶不上蔬菜行。坤哥含泪甩卖了这一车菜,倒贴了一大笔。

长途买卖出师不利,返乡后的坤哥泄气了。他跑到两河口工商所办理了歇业注销登记,想从此淡出生意场。

工商所干部知道坤哥歇业的消息后极为震惊与不安。“他是磨坪乡个体户的一面旗帜,只能让他飘扬,不能让他倒下。明天我们集体到他家走访,为他打打气、鼓鼓劲。”在所领导的齐声号召下,所里干部像走亲戚一样来到坤哥家里。坤哥犟脾气是出了名的,他说不干的事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他也不会干。干部们徐徐发力,慢慢打出“感情牌”。白天,与坤哥一样顶着“日光浴”,在田间地头刈草、拢苗施肥。晚上,夜宿坤哥家里,与他拉家常,交心谈心。“逢巧莫赶,逢贱莫懒。人无我有,人少我多。”“订合同、讲信用、降风险。”干部们天天给坤哥恶补市场经营政策与策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坤哥脸上绽开了笑容,在村里屋场会上,他承诺重振旗鼓,继续争当村里经济发展的领路人。接过崭新颁发的营业执照,坤哥把它高高地悬挂在堂屋正中。掌声、欢呼声再一次在村里响声不断。

吃一堑,长一智。坤哥生意稳扎稳打,又有收获,加上本村又是烤烟专业村,坤哥田里“黄金叶”也稳产稳收,没几年,坤哥亏损的窟窿补齐了不说,还变成殷实户,他的几十名农村经纪人徒弟也都脱贫致富了。

家乡美,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都想儿孙过得比上辈人好,坤哥也一样,他把“小金库”里的钱掏了出来,在宜昌一名校附近买了栋新楼。含饴弄孙,是年届花甲的坤哥每天乐此不疲的“作业”。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人走多远也走不出自己的故乡。村民劝坤哥把老屋卖了,坤哥总是摇摇头,一年是这样,二年也是这样。近几年,他出钱请工对老屋旯旯旮旮进行检修,而且年年是旧貌换新颜。

秭归纳凉节活动期间,坤哥回来了,在村委会里、在村民家里,说了一项终身决定。“老屋不卖,永远存在村里!”

原来,坤哥困顿迷茫之际,有人没有放弃他!拉了他一把,这一把拉得值!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233.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