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中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何书瑶/连俊翔/王力

本报记者 何书瑶 连俊翔 王力

穿汉服、包粽子、捶丸、投壶、做面塑、拍古风照……

这个端午,许多外国游客,在上海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端午节期间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预计达17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2.5%。携程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15%。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游客最多。同时,同程平台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飞往内地的机票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100%。

今年的上海,在海外社交平台格外“火”。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甚至设置了专门的关键词“Shanghai impression”。

那么,这些视频都在讲什么?

“反差感”夺眼球

观察这些外国人拍摄的上海Vlog,播放量较高的视频,标题几乎都设置了一种悬念——真实的中国与原有印象天差地别。

例如,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来自频道“Josie lifts things”,达276万次,她的标题是:“中国不是我所期望的那样……”

相类似的还有,“带着压力抵达中国上海”“媒体不希望你在中国看到的”“中国真正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

这种反差感倒不完全是UP主故弄玄虚,而确实是没来中国前,他们对中国、上海有着片面和错误认知,导致或多或少有些忐忑不安,甚至有些恐惧。

语言障碍、害怕拍摄视频不被允许和担心支付会遇到困难是视频博主们提到的三大担忧。

如博主Ken在视频中提到,来中国前,他听说海外信用卡无法在中国使用,很担心正常出行能否保证。

为什么会有这些忧虑?Josie在视频的开头提到,对于中国近几年的了解都源于新闻报道,“中国”是西方媒体的热词,但往往都和负面新闻绑定。

不得不说,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片面、失实、扭曲的报道,影响了普通海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不过,这意外成了“反转”密码,使平平无奇的旅游Vlog自带悬念流量。

来之前有多忐忑,来之后就有多惊讶,“中国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这几乎是外国人上海旅游短视频的常规套路。

“different(不同)”一词在20条热度过万的视频里出现了69次,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形容词,其次英文单词“new(新的)”出现了63次,全新的国家、全新的体验也是一大关键词。

这里的“不同”,并不是上海与别的地方不同,而是和刻板印象“不同”。

最令UP主们惊讶的是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

外国友人们的中文水平几乎都是只能说上两句“你好”“谢谢”的程度,完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冲击。语言带来的问题让他们使用中国本土的App时颇感困扰,但热心帮助的路人让他们更加惊讶。在许多视频中,甚至不需要外国友人们开口,就有很多热心路人来提供指路、翻译、帮忙沟通等各种帮助。

另一个“国际化”的表现,就是上海公共场所如路标、地铁站的英语标识非常全面。50%的视频指出,上海地铁站实在太方便,跟着英语标识就能轻松找到想乘坐的地铁站站台。

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国际品牌也增强了这种熟悉感。当来自澳大利亚的视频创作者Josie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看到巨大的丝芙兰、阿迪达斯广告招牌时兴奋地叫出声。

来自瑞典的Oskar和Dan对国际品牌在上海的普及程度感到惊讶,包括广告也有西方模特的形象,“说实话,和西方国家任何一个大城市差不多。西方国家的人总是会对中国人是什么样、中国是什么样有非常刻板的看法。但是当你真的来到这儿,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普通、很正常。”

本土特色带来“新鲜感”

当然,除了国际化,上海强烈的本土特色给外国游客带来了“新鲜感”的冲击。

首先是食物。面条、煎饼果子、小笼包成为外国友人们打卡最多的美食。尤其是煎饼果子的好评度,大有超出小笼包的趋势。靠着薄脆、鸡蛋、饼皮、爽口蔬菜和辣酱组合成的多层次口感,让外国友人惊呼这是改变人生的一顿早餐。

除了这些经典的传统美食,竹筒奶茶、水果茶等新中式顶流,也开始进入外国游客的视野,并不需要什么网红品牌,南京路步行街上专供游客的茶饮,就能让他们惊呼“Amazing”。

景点方面,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和人民公园等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景点,给外国友人们带来了“惊艳”的体验。

这几个知名景点类型迥异又相距不远,让外国游客快速感受到了上海的多元魅力——外滩天际线负责酷炫和摩登,南京路步行街人气旺盛、繁华热闹,豫园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则古意盎然、雅致清新。

有意思的是,人民公园虽然不是各个旅游榜单上的热门景点,但给游客留下了“舒适”“城市绿化好”“没想到市中心有这么大的公园”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让外国游客大呼吃惊的“上海特色”——随处可见的电动车和安静的城市街道。

相关关键词“electric car(电动车)”和“bike(自行车)”分别出现了23次和19次,“quiet(安静的)”出现了21次。

视频创作者ken aboard很惊讶:“一个人口两千多万的城市,竟然这么安静。”

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

在这些旅游Vlog中,国外游客也提到一些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看不懂中文地图App、信用卡和现金支付并不适应所有场景等。

今年以来,上海针对性地做了大量改进和提升,力争高水平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比如外国人苦恼的支付问题,上海市专门设立了专题网站,汇总关于外籍人士支付的相关信息,方便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内容。端午节前夕,上海还推出了“Shanghai Pass”产品,切实优化入境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在沪支付便利环境。

上海正用国际化的城市面貌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深深打动海外游客。

美国视频博主Cyrus Janssen和朋友漫步在上海外滩,感叹道:“中国人和我们一样,都只是在自己的国家平凡地生活着,会来旅游景点旅游、和家人共度时光、在外滩拍照……”

有意思的是,当来自印度的视频博主Wandering Maniac看到中国人在刷抖音的时候,也产生了“和我一样”的安心感。

同时,这些视频创作者拍摄、记录的真实的上海,也在打破外国普通网友的偏见。

来自上海市文旅局的数据显示,1月至4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190万人次,同比增长205%,恢复至2019年的68%;其中过夜的外国人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250%。上海“入境游第一站、第一城”格局初具雏形。

相信未来上海的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将持续成为其吸引海外游客的魅力之源。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1705.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