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一米高度”看世界,一切变得不同

“一米高度”看世界,一切变得不同

本文转自:文汇报

从“看见儿童”到“看懂儿童”,城市规划专家精心打磨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一米高度”看世界,一切变得不同

在孩子们的照料下,“wuli小农场”的农作物发芽了。

星美术馆打造艺术工作坊,吸引孩子们报名参加。 (均受访者供图)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苏展 王宛艺 周辰

清风徐来。苏州河风铃绿地台阶上,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辖区的小朋友们围坐一圈展开头脑“风暴”:绿地可不可以有风铃?能不能造一个音乐喷泉,每周举办一次“水枪大战”?……他们是“小北巡河护卫队”队员,为“一江一河”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献计献策。

杨浦滨江,几十名大孩子小孩子聚在一块儿讨论得热络:“我喜欢渐变色的艺术装置,很有设计感,会让我联想到画画时的调色盘”……他们被称为“小小社区规划师”,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奇思妙想与城市规划专家携手共创。

这些“童言童语”是规划专家们不可多得的“一米视角”——进一步提炼放大,儿童视角就能被纳入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沪上新一批“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以及《上海“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画报》发布,丰沛的实践让“一米视角”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从“看见儿童”走向“看懂儿童”。

“就儿童友好城市而言,空间、设施上的打造固然是刚需,内容上的供应更要深入考量。儿童友好的深刻意义就在于通过软、硬件提供,培养儿童对城市的认同感,延展兴趣面、提升共情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研究员分析。

新空间长出好内容

“这把小椅子和你们那时坐的绿皮火车座椅一样吗?”7岁的小雪指着折叠座椅板,仰头问奶奶。

徐汇滨江“停靠”的绿皮火车是孩子们周末喜欢的去处。黑色蒸汽机火车头和两节老式绿皮车厢保留着最初形态。经过悉心改造,列车处处体现着友好的细节:前台有儿童医药箱,车厢中摆设的边角圆润,还有柔软的地垫。

徐汇滨江,11.4公里岸线沿江开放空间正成为孩子们天然的“课堂”和“游乐场”。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这辆小火车将化身为公益艺术工作坊。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近年报名参加活动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多。

星美术馆“艺术小火车”公教项目负责人张之慧介绍,展馆正举办科幻创作工作坊活动,请展览艺术家对孩子们进行作品导览赏析,启发孩子们自由畅想。

在上海,儿童友好公共空间不仅仅在硬件上考虑“一米视角”,更在内容供应上有更长远的考量。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图书馆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昨天迎来100多个幼儿园小朋友。“沉浸式”科普教育儿童剧《阿拉丁航海记》一开演,最好动的孩子也离不开小板凳。这是沪上新一批“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之一,“洪汛涛童书馆”也坐落于此。街道的阅读新空间怎么做出特色,如何让小朋友愿意来?洪汛涛是“神笔马良”之父,得想办法让“神笔马良”深入小朋友心里。周家桥街道图书馆馆长颜斐说:“我们借鉴打造IP的思路,想到在空间上演《神笔‘绘’周桥》等儿童剧,还开展过‘寻根马良’故里研学等活动,很受欢迎。”

阅读新空间不能成为一个“符号”。天山路街道图书馆拥有儿童藏书1.6万余册,涵盖从幼儿园到小学各年龄段的读物。让小朋友“静下来”看书是图书馆馆长陈佳一直探索的方向。“新空间二楼是图书馆,四楼是创新屋。两者充分联动,小读者们可以在阅读相关科普书籍的基础上,动手实践、亲身感受,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包亚明认为,儿童友好空间需要提供具有独特性的内容供应,持续发掘儿童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对新奇事物的向往,“比如迪士尼乐园很强调互动,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些沉浸式的、具有文化IP属性的消费内容,给儿童们更广阔的视野。”

“适儿化”改造,孩子说了算

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如何满足小朋友们亲近和了解大自然的需求?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儿童服务中心围墙下、老小区里的旧花坛里、创意园区的露台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城区边角料,都是小朋友们播撒种子的“wuli小农场”。

“给小朋友一片空地,他们会自己研究、提出想法,大人负责采购,让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就算菜长不出来,他们也体验了怎样呵护植物,明白了何为承担责任。”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是上海首批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项目承接方阳光善行项目主管王丽君介绍,“wuli小农场”起初只有在街道儿童服务中心南分部的围墙下有片区域可以种植,却收获孩子们极大的参与热情,每场为期半年的种菜名额家长们都得掐点“秒杀”。于是,孩子们利用街道“五童议事会”平台发声,看到一小区有条长方形花坛长期无人打理,便提出改建果园的建议,居委会召开“三会”落实了孩子们的想法,去年这条花坛架起了葡萄架,泥土里种了蓝莓树,“去年还是苗苗,今年已是绿意盎然”。

公共建筑的“适儿化”改造,孩子们有自己的主意。

近日,杨浦滨江连续举办两次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共创活动。为了让杨浦滨江“小小社区规划师”们的想法能够在杨浦滨江空间中实现,工作坊提供了4个可能开展更新的空间场景,让孩子们自由地拼贴植物、游戏设施、服务设施、地面铺装等。

相关负责人这样阐释“儿童友好”:“通过参与绘制、讨论和反思,培养他们对环境的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也为空间设计者从活动满意度、服务多样性、空间安全性、有趣性等多个维度提升滨江空间提供参考。”

“新时代‘儿童友好’的定义不仅是加强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而且是在城市建设中给予儿童参与权,最大程度地倾听他们有质量的‘童言童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这样解释。

当我们俯下身子,体验“一米高度”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变得不同。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1657.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