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一个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的分论坛 吸引5位院士分享真知灼见

一个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的分论坛 吸引5位院士分享真知灼见

南海网1月9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 实习生 张美玲)尽管只是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的一个分论坛,但1月8日举行的水产种业论坛却吸引5位院士和数位专家先后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分享了《加快蓝色种业创新,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分享了《水产育种与水产种业创新及水产养殖发展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分享了《“十五五”我国渔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分享了《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种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分享了《鱼类大杂交和微杂交》。此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院所专家也分享各自的经验。

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海南在发展水产种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优势。当前,海南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持续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晨海水产、海南蓝粮等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提升海南水产种业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红瓜子斑2023年在海南实现全国首次人工繁育,2024年首次繁育出2万尾红瓜子斑鱼苗,经过近19个月的培育,红瓜子斑头鱼平均体重2公斤,养殖成活率达90%,红瓜子斑人工养殖在海南已初步实现产业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透露,今年该团队将进一步攻关红瓜子斑鱼人工工厂化养殖育苗的难题,首批全人工养殖的商品鱼将于2026年上市。

“种质创新已成为深远海养殖的焦点,我们以收集各培育对象的种质资源群体16个,建立活体种质资源库6个,基本建成设施养殖鱼类种质保存技术体系。同时,完善水产物种分子育种平台,开展遗传评估和良种选育,构建了全基因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说,海南具有明显的区位、政策、技术和产业优势,在我国深远海养殖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整合要素开展科技创新,缩短海上养殖周期、保障养殖过程安全、提高海上养殖效率,打造蓝色种业新质生产力。

“经过对渔业科技10个创新领域进行技术评估,我们发现我国渔业科技创新领域38%集中在基础前沿,49%为战略储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认为,结合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我国还需在传统渔业的绿色、智能转型和新空间与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强化跨学科合作和产学研协同。

水产种业作为新兴产业,前景不错。但我国200多种养殖鱼类只有34种有新品种,新品种数量仍然不足;水产养殖品类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依然困扰产业发展,适合工厂化和深远海养殖的鱼类品种也比较稀缺,一系列产业短板亟需破题。

“加强鱼类遗传育种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卡脑子’问题;加强鱼类分子育种眼创新技术研发,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加达高产抗病优质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力度,攻克‘卡身子’问题;加强水产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发,解决种业发展‘拖后腿’问题。”陈松林表示。

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执行主任骆剑介绍,该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了金鲳“蓝粮1号”新品系、“蓝因红虾”等优良品质,实现豹纹鳃棘鲈、红九棘鲈、波纹唇鱼等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繁育和养殖示范推广。通过组建水产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冯家湾设施渔业中试研究基地、设立冯家湾专项课题等方式,推动海南水产产业提质增效。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邓洁仪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2751.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