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东湖评论:博物馆人气走高,点燃文化自信之火

东湖评论:博物馆人气走高,点燃文化自信之火

湖南博物院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览让游客惊叹不已,素纱单衣、T形帛画等各种文物让人流连忘返……博物馆内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近日,据新华网报道,国内博物馆的人气火爆,越来越多的游客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公众新的休闲、社交、生活方式。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今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时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机构,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博古观今,尤知人类文明之所以。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各地最热门的文化场所之一,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2023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这相当于每月有超过1亿人次去参观各类博物馆。另外,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488万人次,假期日均超1000万人次前往博物馆参观。3D投影技术让静态的展品动了起来,AR智能导览眼镜让观众能通过语音指令、视觉识别观赏文物,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展品特性,以最佳的方式展示文物……新技术的应用,用现代科技让文物“说话”,拉近了博物馆展柜中的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文物和历史的兴趣,让其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助力广大观众获得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营造“在场感”,博物馆推动文化理念、价值传播传承。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除了书籍之外,参观博物馆是重要途径。博物馆总是给人一种厚重感,如果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词来形容,可以叫作“高冷”。但随着文创产品的兴起,博物馆的这份“高冷”慢慢减退,让人们越来越“触手可及”。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出圈,一经发布,就受到热捧,上市3个月,卖出近8万个,被戏称为“当下北京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考古盲盒将微缩的文物“埋”进了土里,让消费者动手“挖”出来,一经推出就迅速被抢到断货;甘肃省博物馆一改严肃,将铜奔马玩出了花,本就“魔性”的面部表情被精心设计在卡通化的毛绒玩具上,让人忍俊不禁,产品销量节节攀升……一件件文创产品能够展现出博物馆的文化精髓、学术成果和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还能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

博物馆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的火热,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各地应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鼓励更多中小博物馆、非热门优质博物馆走入人们视野,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为均等化、普惠化,用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传统故事”。譬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博物馆叙事方式,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又如,采取“线上+线下”“文化+视听”“体验+实景”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使博物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让“博物馆热”的温度更长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博物馆里承载厚重的中华文明史,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文化殿堂。让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生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引、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注意力和品鉴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创新中发展,必然能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更多文化的盛宴,点燃文化自信的火焰,更好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伍佳佳】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2501.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