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产业“智”变呼唤技能人才“质变”

产业“智”变呼唤技能人才“质变”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无论是传统生产方式还是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工厂,都需要有精湛且稳定的制造工艺,而技能人才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评论员 于晴

工业领域,存在一个人才结构比“1∶10∶100”,即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这样的“金字塔”结构,足可见技能人才在产业向新而行、转型升级中的塔基作用。

一组数据令人惊喜。目前,河南技能人才达到181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50万人。3年时间,两项数据各翻一番,均居全国前列。前不久,2024年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拟确定名单公示,206个车间被评为2024年省级智能车间、51个工厂为2024年省级智能工厂。这也将一个问题抛给了一线产业工人:产业智能化程度越高,技能工人的作用将越低吗?

企业智能化对一线工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智能化为他们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抓住了,未来他们的作用和地位将更为显著。

产业革新,在依靠科技解决“0到1”的跨越后,实现“1到100”的提质增效,需要依靠工艺不断迭代。就像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内燃机实现动能转换,可如何提高转换效率,就涉及工艺改进问题了。

好产品,并不是全靠科技含量,如果说,性能参数代表了产品的上限,那么工艺水平则意味着产品的底线。上限能说明产品有多牛,底线则决定了产品有多可靠。无论是传统生产方式还是工业4.0环境下的智能工厂,都需要有精湛且稳定的制造工艺,而技能人才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产品乃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而且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技术工人,没有这支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转型,也意味着人的转型。

现实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下半年开赛,从我省备赛选手看,如今,一线产业工人已不只需要准确熟练操作焊接、装配等流水线上的基础技术工种,编写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自动化控制程序也成为高级技术工人的工作日常。可见,只有把产业发展的动力构建在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上,产业的质变与“智”变才有更长久的动力。

随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开展,我省技能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越发合理。我们常说,要给科学家创造“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条件和氛围,对技能人才而言也是如此。激励更多技能人才在产业“智变”中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企业家任正非曾说:“精英,我们不要理解为仅仅是金字塔塔尖的一部分人,而是存在于每个阶层、每个类别,有工作的地方,就有精英。”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拓宽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和职业发展空间,如此,技能人才才会尝到学习技能的“甜头”,看到技能成才的“奔头”,更加铆足提升技能的“劲头”。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1606.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