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阜阳 黄廷付
前几天,和朋友小聚,其中有一位是医生,我们相谈甚欢。酒过三巡,我心里一动,说:“兄弟,其实我也是一名医生。”大家都愣住了,笑着说我喝醉了。
我知道我没醉,笑问他们:“我是一名纺织厂的机修工,但你们不知道,机修工也讲究‘望闻问切’,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同医生不断进修、实习、问诊,本质上是不是一样?”
我和他们讲起我给机器“看病”的事情。最早在我们县城纺织厂上班的时候,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从学修机器第一天,师傅就严肃地告诉我,修机器就像给人看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
我严格按照师傅的教导去做。有工人喊我修机器,我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从工具盒取出需要的工具,在故障的地方下手。尽可能减少需要拆除的范围,这也就相当于医生对伤口的最小化处理。
有朋友说:“老黄,你这说的是‘望’。你们纺织厂噪声那么大,你在机器嘈杂声里能听到什么?我也去过纺织厂,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哐当哐当’的声音!”我哈哈大笑,故弄玄虚地对他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
说实话,刚进纺织厂时,我还是别人口中的“小黄”,我听到的声音也只有机器运转的嘈杂声。就算我把耳朵贴在机器边上,听到的依然是“哐当哐当”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上班,师傅喊我:“小黄,你去13号机听听有什么问题。”我提着工具盒赶紧跑过去。听了好一会儿,师傅来了。他看我仍然趴在那里侧着耳朵听,连连摆手,让我把机器关掉。就在机器停下运转的一瞬间,我听到了“吱吱”的异样声。不等师傅发话,我赶紧拿起工具,循着声音跑去。师傅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
见我说得头头是道,又有朋友问:“那什么又是‘问’?机器又不会说话,你问谁?”看朋友努着劲儿“抬杠”,我暗笑,耐着性子慢慢解释:“问,就是不耻下问。不懂就问师傅,问其他同事。有时候,我还会打电话问以前的工友,问老乡。实在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问开机器的工人。她们虽然不会修机器,但她们知道哪个地方出了问题,顺着她们的指引,我常常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听来倒是新鲜。老黄,你再说说什么是‘切’?”朋友又问。我抿了一口酒,继续卖弄:“高档产品对工艺要求很高,任何一个小地方出问题,都会导致次品的出现。这个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必须用手去摸,去检查。你要把机器当作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让它发挥最大功效,给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老黄,没想到你说得头头是道!”朋友们伸出大拇指。
“那当然,如今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机修工人,必须要掌握‘望闻问切’,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为‘患者’服务,做出高端的产品。”我摆出了大道理。
医生朋友感慨地说:“咱们这里有两名医生!只是我俩分工不同,我给人看病,你给机器看病,但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健康,都是为了全社会幸福生活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大伙听了,都点头认可:“来,一起敬咱们的医生们,干杯!”
那次聚会后,我再走进车间,走在每一台机器身边时,能清晰地察觉到,内心有一种情愫在悄然生长,那是一种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