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护春运通车安全
桥梁工飞檐走壁为大桥“做体检”
1月30日,在广茂线西江特大桥上,铁路桥梁工登上10米高的钢梁进行高空作业。
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1月30日,春运已经开启,广茂线西江特大桥上寒风阵阵。肇庆工务段肇庆桥检查工区的6名桥梁工先后爬钢梁、钻“桥肚”、下桥底,“飞檐走壁”为大桥做“体检”。
工长王俊杰和工友爬上桥面上方的检查梯,确认安全绳已绑好后,他双手紧抱一旁的斜柱,依靠臂力下滑至下方钢梁。钢面刺骨的冷意传来,王俊杰跨坐在钢梁上,半躬着背,慢慢爬向中间检查点。
这样的流程,在他工作的10年间常常进行。这群桥梁工也被称为高空中的“医生”,为桥梁“听诊把脉”,确保春运期间列车安全通过。
练就听出瑕疵的“顺风耳”
1月30日,寒风刺骨。在西江特大桥上,6名桥梁工正仔细聆听着桥面传来的敲击声。
西江特大桥于1987年4月1日开始运营,全长1631米,是公铁两用大桥,分上下层,上层走汽车,下层跑火车。由于西江特大桥是连接岭南地区的重要铁路桥梁,春运期间,每天会有30多趟列车通过,因此,桥梁工检查的频次也上升许多,每半个月就会对桥上1980根枕木、护木螺栓和3960根钩螺栓以及12个支座进行全面检查。
“我们每天上午开始检查,重点看各连接部位是否有裂纹、钢梁角落隐蔽部位有没有锈蚀、扣件有没有拧紧等。整个检查下来,一般都到下午5时多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和休息。”王俊杰道。
“听声”是桥梁工的一项重要技能。锤子敲击钢轨和枕木上的螺栓后,会发出清脆的“咣咣咣”声,若是螺栓松了,就会有异样的声音,检查人员要进一步检查处理。
“90后”桥梁工李凯典在日常巡检中早已练就了一对“顺风耳”。一旦发现问题,他便单膝跪地,用手旋拧好螺栓钩头后,仔细擦掉表面灰尘。在确认整体没有损坏也无裂纹后,李凯典松了口气,转身掏出套筒扳手将螺帽拧紧。
“桥面有列车通过时就得及时下道,所以这个活就讲究一个快和准。”李凯典抹了把鼻尖上的汗,俯身继续敲击下一个螺栓。
克服恐高的心理难关
相比桥面,钢梁上检查难度更大。因为结构复杂,每个月,他们都会登上10米高的钢梁进行高空作业。绑好安全绳,两脚搭在钢梁上,一手抓紧旁边的钢梁,一手拿着作业工具,检查螺栓有无松脱现象、钢梁有无裂纹。脚下十几米是来往的船舶和奔腾的河水,头顶是飞驰的列车。恐高,是他们必须要克服的心理难关。
在这次检查里,王俊杰和工友要爬上桥面上方的检查梯,在确认安全绳已绑好后,王俊杰和工友双手紧抱一旁的斜柱,依靠臂力下滑至下方钢梁。钢面刺骨的冷意传来,王俊杰跨坐在钢梁上,半躬着背,慢慢爬向中间检查点。
“纵梁及横梁连接处存在裂纹。”王俊杰一手紧抓身旁的钢梁,一手拿着钢尺判定裂纹情况,拍照片、做标记,10年的工作经历练就了他发现病害的“火眼金睛”。
“桥底检修更是一种挑战,坐在手摇车中像坐摇篮,悬在半空心里直打颤。”检查时,王俊杰和工友需翻过护栏,踩着钢梁钻进挂在铁路桥底部的巡检手摇车里。
手摇车只有两端与铁路桥底部连接,需手摇两侧的传动齿轮驱动前行。江面横风吹来,手摇车晃晃悠悠,两端齿轮发出“咯吱咯吱”声,脚下十几米江水奔腾,不一会儿寒风就吹红了大家的脸颊和耳朵。顾不上揉搓,桥梁工们继续一手拿着工具,一手扶着栏杆,眼观、耳听、手摸……
因为同一份责任一起坚守
“冬季的江风像刀子,夏季的墩台缝隙里像蒸笼,但是大家从来不喊苦,在桥上吃面包都说是豪华江景位。”王俊杰开起了玩笑。
为了节省时间,检修时的午餐他们都在桥上对付。大家并坐一排,享用着“干粮美味”,在桥上简单吃些面包、饼干、沙琪玛、火腿肠等,喝点水,简单休息,为下午的工作补充能量。
肇庆桥检查工区一共6个人,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34岁,绝大部分是“90后”的年轻小伙。
工区“90后”职工韩佳智来自东北,今年春节也将和往年一样,在工区过年。他平时腼腆话不多,但和父母视频时,有一份对家的思念和亏欠。“在工区,我们朝夕相处,从同事到兄弟,一个又一个春节,因为同一份责任而在一起坚守。”韩佳智说。
在这个工区,年龄最大的是就王俊杰,他来自安徽,在桥上工作了10个年头。
因为值班任务,王俊杰今年过年还是不能回家,这已经是他第10个没有回家的春节。“来拍张照,给我闺女看看他老爸守护的大桥长什么样!”照片中,王俊杰与工友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南方日报记者 杨天智 刘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