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王一山:上门服务的“男小护”

王一山:上门服务的“男小护”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专业护理延伸至家庭

王一山:上门服务的“男小护”

本报记者 朱平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5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安装的智能耗材柜前,急诊科护士王一山取了一个导尿护理包,还不忘对着正在自拍的手机摄像头说了句感受:“这也是我第一次用,操作起来很简单。”

因为来不及整理刚下夜班的凌乱头发,他特地戴了顶棒球帽,让自己看上去精神点。

上午9时30分,是这名“95后”男护士与患者陈大伯约好的上门服务时间。作为一月一次上门更换导尿管的“被点单护士”,一路上,他有些担心:“距离上个月更换的日子已经有35天了,不知道陈大伯导尿管的情况怎么样……”

2022年底,浙江上线“浙里护理”应用,用于满足“一老一小”、孕产妇、长期卧床和术后康复患者等行动不便人群的居家康复护理需求,将专业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浙大一院“网约护士”的第一单,便是王一山接的。

上门换药,还帮助77岁老奶奶洗头

第一次“点单”的是一名83岁老奶奶,住在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动完骨科手术,回家后需要抽血复查,家人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网上预约了上门服务。

王一山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出诊时心中的小忐忑。“进门怎么打招呼,如何自我介绍,都和护士长商量了很久,还要考虑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为了做好准备,他甚至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上门要做的护理内容对一线护士来说,已经称得上肌肉记忆。王一山说,医院很早就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2022年组建了居家护理团队,加入“浙里护理”后,护理部更加强调提升居家护理服务的品质和内涵。

从第一次接单开始,王一山习惯每次带两套材料包,“这样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些安全感,上门服务毕竟不像在医院,患者的情况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要提前考虑,做足准备。”

这回上门服务的陈大伯是王一山的老病人。2023年,68岁的陈大伯肚子胀得厉害,被紧急送进浙大一院急诊科。也是从那时起,他就认识了护理自己的这位白白净净的小伙子。

“每个月你都要换一次导尿管,如果过来比较麻烦,可以手机上下单找我们上门来换。”出院时,王一山对陈大伯及其家人说。对无法下床的陈大伯来说,叫车送医都要有人将他抬上抬下。住院时护理的护士能上门给大伯换导尿管,家人觉得再放心不过。

2023年年末,王一山第一次上门为陈大伯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拔导尿管时,他发现里面有很多絮状物和颗粒,于是耐心地教陈大伯和老伴怎么护理,并一一叮嘱,“有哪里不舒服,都可以找我。”

“小伙子态度很好,护理也很专业。”换好导尿管后,陈大伯对王一山一通猛夸,尽管戴着口罩,也能看出小伙子一脸的不好意思。

上门服务,很多时候还不仅仅是提供护理服务。前不久,王一山接到了77岁李奶奶上门换药的预约需求。几个月前李奶奶不慎摔伤后脑勺,出院后,每隔几天都要进行伤口清洗和换药。第一次到家里去换药时,奶奶不停哼哼,一副很不舒服的样子。

“问了才知道,奶奶摔伤快一个月,没敢洗头,痒得难受。”王一山换完药后,立马从“护士小王”变身“托尼王”,用纱布沾水,一点点帮李奶奶清理结着血痂的头发,原本15分钟便能结束的工作,因为洗头,整整多花了1个小时。

“这些事我们可以不做,但看到老人这么需要我们,确实做不到一走了之。”王一山说,现在浙大一院参与“浙里护理”的医护团队有300人,大家会在微信群里交流接单经验,几乎每个人都提供过“额外免费服务”,像测完新生儿黄疸的护士会教遇到乳腺堵塞的产妇如何通乳,“可能是出于护士的职业习惯,看到病人难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拒绝”。

资深“山哥”,也曾崩溃到嚎啕大哭

前几年,男护士因为稀缺,常被称为护理团队里的“大熊猫”。2018年入职的王一山回忆,读书时,班上男同学就少得可怜,男女生比为1∶10。

因为太惹眼了,每次上课他索性都坐在第一排,让各科老师都记住了护理专业这名叫王一山的男生。

实习时,因为原来整层病房没有一名男护士,还有家属“呼朋唤友”地来参观,健谈的家属还会直言他们的疑虑:“你这个男生抽血行不行啊?”

近年来,医院男护士的队伍逐渐扩大。在浙大一院,目前男护士团队共有335人,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手术室、急诊科、血液净化中心等科室,患者见到男护士的机会越来越多。

入职浙大一院后,王一山一直在急诊科监护室上班。遇到的病人多是高龄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及特殊情况的患者,这对护理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身、垫尿盆……这些都是护士们的日常工作,“这种体力活儿更需要男护士。”王一山说。

当然,只有体力肯定也无法胜任。这里的患者可能随时出现危险,需要护理人员拥有缜密的心思、沉稳的性格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才能从容不迫地处理危急情况,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资深护士,科室同事都爱称王一山为“山哥”,里面也透着对他专业水平的认可。其实,初来乍到时的“山哥”,也有过因为压力崩溃到嚎啕大哭。

“任何一个失误,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这里不能犯错!”即便已经成为科室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王一山仍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节奏。王一山说,每次看到病人在自己手上抢救回来了,都有一种难以言述的职业满足感,也让他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自豪感。

“记得有次去学车,教练听说我是做护理工作的,脱口而出‘做男保姆的’,那段时间我不太好意思在别人面前提自己的职业。”说完,王一山立刻又换了语气,“现在别人再问,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浙大一院急诊科的护士。”

粉丝过万,带领同事一起拍视频

“再顺,我就没笔了!”“遇见大花臂,抽血的我傻了”“带大家沉浸式体验一下约束手套”……作为“95后”,王一山爱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上,王一山拥有过万粉丝,和传统医护的视频不一样,在他的视频里,网友们看到的更多是诙谐幽默。

“戴上约束手套后,第一个感觉是很温暖,绑起来后感觉行动受到了限制。”在体验约束手套时,躺在病床上的王一山表情夸张地描述被同事戴上约束手套的经过,一边说感受,一边给粉丝划重点:“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戴的,只有在防止患者伤害自己或是医生需要无菌操作时才进行的临时制动操作。”

王一山说,约束手套对急诊重症监护室的医护来说,堪比“神器”,但很多病患和家属并不了解也不理解,所以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亲历讲解消除大家对它的偏见。

“最初做视频是在大学里。”王一山说,他发现自己发布的视频下,网友的评价里面有不少是对医学和护理专业的错误认识,“尽自己的能力消除这些误解。”王一山给做视频赋予了新使命。

在“山哥”的号召下,科室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大家的表现力都挺强,很多人只是不好意思说。大家工作之余一起拍些视频,可开心了。”所有视频都是在下班后拍摄,王一山说,其实身体已经累了,但一帮人在一起捣鼓,立马又兴奋了起来。

去年底开始,王一山把自己上门服务的经过也拍成视频放到了网上,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理解上门服务。王一山说,自己上门服务的基本是老年患者。他深感居家护理,护住的不只是老人们的健康,还有他们的体面与尊严。

就在护士节前夕,王一山又制作了一条视频,记录下自己和同事们最想在节日里对自己说的话——

“祝护士节不用表演节目”“祝大家夜班平平安安”“祝你饭点能准时吃上饭”……

祝福朴实而真诚,就像王一山说的那样:“我们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zdzw.com/blog/article/pid-1562.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