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当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小年纪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还要向父母解释和宣传相关政策。不少教师戏称,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快把孩子拉成“千手观音”了。(2月7日《半月谈》)
“从娃娃抓起”就像个魔术袋,里头啥都有:人工智能、强身健体、节约粮食、传统文化、理财教育、生命教育、孝老爱亲、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诈骗、防近视、防腱鞘炎、防煤气中毒……难怪我们的娃娃那么累。
一分为二看问题。有些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防溺水,溺水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让孩子从小学会游泳,了解防溺知识,其必要性、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些则没那么重要,比如理财教育,孩子那点压岁钱,就算没被父母“没收”,又要怎样理呢;有些就太“无厘头”了,比如防腱鞘炎,要是这都要打娃娃主意,那岂不是还要防心肌炎、肺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胃肠炎、肝炎……
凡事得有个度,过犹不及也不好玩。你看,表面上“抓娃娃”,其实是在“抓老师”“抓家长”。每一项针对娃娃的任务,都是一根套在教师脖子上的“无形绳索”,大量任务叠加、绳索交织,勒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教师被非教学任务牵扯太多精力,困在形式主义迷局中,对教育、对孩子都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娃娃们受到了超剂量“从娃娃抓起”的伤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噬?
非得要“小手拉大手”的话,我觉得反对形式主义倒是可以拉一拉。每个职能部门都在强调自己“一亩三分地”的重要性,都想把手伸进校园、伸向孩子,将其视作自己的政绩,不管有没有必要、是不是科学,也不问有没有效果,这就是典型且有害的形式主义。伸进来的都是“大手”,教育部门有时也很难拒绝,为师生减负、还教育主动权,还得靠顶层统筹,比如制定准入清单、黑白名单,把那些正面效果甚微、副作用倒挺大的项目请出校园。
(连海平)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